本页是<巴中正文小学>介绍页面,非官方站点,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

巴中正文小学

阅读:10 页面更新时间:2016-07-01 16:00
单位介绍

通江县正文小学的前身系板桥口乡中心小学,2004年6月1日更名为正文小学。建国前,板桥乡的教育主要是私塾和保国民学校。1949年,由于溃军骚扰,各类学校纷纷停办。

1951年3月开始创办板桥初级小学,实行民办公助,校址设在二郎庙正殿,一个班一名教师,属青峪中小管辖。1952年3月转为公办,称中心小学,校址由二郎庙迁往文庙(现政府处),设2个教学班,2名教师,48名学生,辖村小15个教学班,15名教师,120名学生,由吴心纯兼管各村小的教学工作。

1956年至1966年,出现了公办、民办、耕读三种办学模式。1966年底,全乡有学校19所,教师48人,教学班45个,学生1901人。这十年间历经三位校长(苟在简、张承奉、张克勤)和一位行政负责人(赵久模)。中小校舍以文庙为主。

1966年至1978年,由于文革武斗之风盛行,冲击了学校,无法正常教学,在“复课闹革命”的号召下,教育才逐步走向正轨。张克勤任校长至1970年,后由张敏接任,1972年秋由吴明群接任,1974年秋由刘仕发任校长。教师队伍进行了整顿,转耕读教师为民办教师,开始了以公办为主、民办为辅的办学体制。1977年秋,中小教学班增加到10个,学生超过210人。

在发展小学教育的同时,初中教育开始起步,1967年秋,板桥小学附设初中班开学,当年招收2个班,68名学生,4名教师。1973年秋,附中停办。1975年秋,在白果坝创办“五·七”中学,当年招收一个班,38名学生,后于1980年秋并入板桥附中。“五·七”中学创办六年间有12名学生考入通江县重点中学,近100名学生考入普通高中和中专。

1975年秋,板桥附中重办,1998年秋停办,历时11年,共培养初中毕业生5099人,其中有148人升入中师中专,有502人升入高中。

1978年至1987年,是板桥小学发展的个高峰期。

1978年,杨建安任校长,任职一年后由刘仕发继续担任校长。

1985年秋,教育体制由五年制变为六年制。1984年全乡开始集资办学,历时两年,全乡筹资12万元,投义务工3万多个。中心校从文庙迁到现址,现校址于1982年七月动工,修建了780平方米的教学楼和1030平方米的生活用房,1984年春投入使用。1986年底,全乡有小学17所,教学班56个,教师47人,学生1765人。板桥小学被县人民政府嘉奖为“初普教育先进单位。”

1988年至1992年学校工作重点转入内部管理,取得了可喜的成绩,多次受到上级表彰。1990年毕业的100余名毕业生中,有12人考入通江重点中学,4人考入中师。

1993年秋,刘仕发调离板桥,由副校长张富贵主持工作一年。1994年秋,金焕荣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。

1994年秋至2001年秋,是板桥小学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。全乡教学点18个,教学班61个,教师78人(含代课教师),在校学生超过2000人,巩固率、合格率、毕业率分别达到97%、95%、95%。1997年顺利通过了“普九”验收,并被县人民政府表彰为先进单位。1996年享受了“贫二”项目,上级拨款70万元,乡筹30万元,新建钢混教学楼1500平方米;自筹资金20万元,修建了校门和运动场,绿化了校园;1998争取国家“贫四”项目30万元,修建750平方米的综合楼。

2001年秋由副校长姚锋主持工作一年,同年秋采用教师入股、分期付款的办法购进微机32台,开始了信息技术教育。

2002年秋至2010年10月,由姜东任校长兼支部书记。这三年,是板桥小学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。

2010年10月,由曾庆超任校长。

2003年秋,为进一步合理利用教育资源,学校将全乡三年级以上学生全部集中到中小实行寄宿制,中小教学班21个,学生900余人,教师38人。为做好学生的后勤服务,学校于2003年暑假自筹资金2万余元购回锅炉1台。同时,分批购回铁床和铁制课桌凳,保证了人平1套桌凳,每位学生睡上铁床。

2003年暑假,学校争取国债资金20万元,改造并装饰了早的教学楼,同时于2003年寒假抢修了主体教学楼边的堡坎,新修了内院厕所。

2004年6月1日,何正文将军的亲人向中小捐资45万元,学校多方筹资50万元,历时1年,新修了12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,拆除旧房150余平方米,开挖土石方2000余立方米,扩建、硬化运动场1500平方米,新建花台150余米,修建了将军塑像园林,封闭了校园,使学校成为现有的规模与布局。

2005年6月1日,何正文将军夫人万玲女士及市县领导亲临中心校,为正文将军塑像揭幕和学生宿舍楼剪彩,并向学校捐赠图书2000余册、电脑10台、钢琴1部、校服1200套,文具1200套。同年秋,中心校教学班21个,学生1200余人,教师36人,中心校设立了各类办公室10余间,并安装了宽带网,办学规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,硬件设施跃入全县前列。

2007年暑假,上级补助资金10万元,分别新修和改造了白岩坪村小学和大盅岭村小学。

2008年5月,受“汶川”大地震的影响,中心校旧教学楼、城子山村小学和焦城寨村小学均成为危房,无法使用。同年秋,上级补助资16万元对中心校旧教学楼进行了加固维修。

2008年秋,上级补助资金16万元对城子山村小学进行了加固维修。

2008年秋,中心校成立了教职工伙食团。

2009年春,巴中市国土资源局捐款14.5万元维修改造了堰流溪村小学。

2009年春,学校引资修建了学生膳食中心,结束了蒸饭和吃咸菜的历史。同年春,学校高标准绿化了操场边和校门口长梯两侧,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

2009年5月,学校代表县人民政府接受了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评估,受到了评估团的高度肯定。

2009年秋,学校通过县政府采购中心,采取分批付款的方式,购买了价值24万元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器材。

2009年秋,县教文局为学校补充了11名教师,缓减了学校师资的严重不足的矛盾。

为整合教育资源,2010年秋,学校拆并了牛脑山小学、大盅岭村小学和江家坪小学。根椐学生减少的现状,除城子山村小学和大铜钱村小学外,均实行了隔年招生的制度,克服了复式班的出现。同年秋,中心校增设了学前班。

学校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,也高度重视了内部管理,取得了一定的成绩:2003年10月被县教文局评为“校风示范学校”,2004年4月被县教文局表彰为“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”,2005年教师节被中共通江县委、县人民政府表彰为“通江县名学校”,2006年2月被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、县教文局评为“依法治校先进单位”和“综合目标考核二等奖”,2008年10月被中共通江县委授予“文明单位”,2009年10月被中共通江县委评为“平安学校”。

正文小学的更名,特别是正文将军塑像在校园内坐落,给学校带来了新发展机遇,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。正文小学的全体师生将一步发扬“智勇坚定、排难创新、团结奋斗、不胜不休”的红军精神,弘扬红军文化,学习将军风范,继承将军遗志,恪守“尚智、尚勇、正人、正文”的校训,追求“管理科学、设施、师资雄厚、质量上乘、事故为零”的工作目标,用崭新的人文理念培养勇于创新、勇于实践、德才兼备、智勇双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,与时俱进,锐意进取,为将正文小学建设成为巴蜀名校而努力奋斗!

免责声明:
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。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
单位资料
单位地图